没有魔法,只有聪明的模型 + 合理的 Prompt
AI辅助代码流
本文并非教你怎么使用 Claude Code,尽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我来讲,就是一篇流水账,我想到那写到哪。但我想,仅仅是记录事实就已经很有价值了。就像我在知道 Claude Code 的开发人员在高强度使用 Claude Code 开发 Claude Code 后,那我觉得,如果我没能用好 Claude Code ,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 Claude 在做营销。
使用之前的疑惑
几个月前,我还没接触cursor这类的代码能力极强的aigc,对ai的代码能力是很贴切的,只能做很简单的网页代码编写。在23年刚接触GPT的时候,我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更强大的搜索引擎,那个时候的ai联系上下文写代码的能力极差,而且在对于代码的理解方面经常性犯一些错误,你需要经常去纠正它。举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讲,c++中传输实时变化的数据需要用到指针和引用,那个时候的gpt是完全察觉不到这个bug的。入职之后,我开始大量使用ai去工作,最开始使用的gemini,再到后面的gpt和cursor,陆陆续续到gemini cli,codex这种指令化的强上下文ai,再到今天使用了Claude code,真的是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差不多在四个月内,强迫自己很多通用性的东西去用ai编写,刚开始接触工业化的项目时,我自以为ai不会懂工业化的东西,但是结果却是他能正确书写大致的代码框架,只要你的promotion给的足够详细,他能把整个程序和系统都搭建完整。就像你刚刚看到我写的”过去两个月里 AI 几乎帮我写了所有代码“后,不要想是不是这傻 X 又在这里夸大其词,贩卖焦虑。而是想想,要是这是真的,你该怎么适应这个浪潮。
最开始的尝试
我第一次用AI写完一整个功能是在三个月前有个大项目中急需加入一个很繁琐的功能,当时我对Qt的整个机制有一定了解,但是还不是很熟悉,我给了ai非常详细的prompt,最终他帮我完成了整个功能的大概框架。但是,仍旧有很多数据细节需要我去调整和修改。在那次试验结束后,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Gemini Code 确实聪明,但上下文还不够,对于 工业化的寄存器排序,很多细节方面还不够完善,他的 Context 承受不住那么多要现记的信息和复杂度。理由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上下文窗口有限、不能融合多方面知识领域、逻辑层次多,代码不符合常人逻辑。但回头看,这个结论错得离谱。
Modbus协议,多线程,工业领域的整形浮点型和比特位转换,C++专家
我对AI最大的误解是他不会了解跨领域内的知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在的AI,类似于gpt,Gemini是个多领域的专家。如果他懂c++,懂Qt,懂modbus工业协议,他是这几个领域的专家,他会很快的结合这些东西去实现你所需要的功能,跟之前我所理解的搜索引擎不同的是,现在的AI具有很成熟的信息整合和学习能力。也许他没见过我自己重写的api,但是他能通过读取代码内容结合自己本有的知识库很快的学习给出代码的Review。
把AI当成人类助手一样去协作
习惯使用GPT5,Gemini,Claude code之后,我得出一条很有用结论—把AI当成一个人来操作。相当于现在公司有一个刚入职的但是技术经验极其丰富的开发人员,能在任何领域给你指出一定性的错误,给予项目很清晰的规划。基本上的事,面对需要从0-1的内容,你需要很准确的告诉他你的所有需求,就跟写出项目规划丢给一个拥有数十年经验的不需要休息的开发工程师一样。但是从0-1的生成,后面很多细节还需要自己去调整。不写项目文档直接丢代码给他们也是不可行的,这就像给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没有技术文档,直接看代码一样,这样也会搞得AI一头雾水。
AI 不是许愿机
使用下来,Claude Code 的强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不是许愿机,我总结了下,这些场景中他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
在这些况下,我更倾向于让 Claude 辅助我思考,而不是让它直接产出结果。
一些想法
我本人对 AI 的了解是很浅的,只停留在宏观理解上,比圈内人差远了。但你可以注意到,我的经历上没有任何要求专业的地方,包括 prompt engineering ,什么都不需要懂,就是单纯的按部就班就行。
不论是对 Claude Code 的使用,还是其他 AI 工具,我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薄的阶段,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能深挖的东西。但是即使这样的程度,就已经做到令人惊叹的效果了。
本文说是开发 上位机,其实体验部分没怎么讲,因为没什么的特殊的要点和技巧,就是正常使用 Claude Code CLI。
公司这边有提供 AI 专用的报销额度,这个真的很有用。说真的,按照开始我对 AI 的态度,你 20$ 让我订阅,我都觉得浪费钱。只是说公司既然报销,那我就用着试试。但现在,让我自己掏 200$ 每月我都愿意。
我其实是不想写这篇文章的,因为觉得发出来会引起焦虑,因为我也为此焦虑过。不过想想,解决焦虑的办法不是当鸵鸟,而是去面对,希望能起到些指导作用吧
在我高强度实践 AI 的时候,刚好看了了罗永浩和影视飓风的那期对谈,TIM 说了些很触动我的话,回忆起来大概是
懂的人已经在疯狂使用;还没上手的人,还把它当玩具。配合现实的迭代速度,你很难不感到既兴奋又不安。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NULL'blog!
